周光召三顾茅庐力劝王震西留下,关乎国家发展战略
周光召三顾茅庐力劝王震西留下,关乎国家发展战略
尊严与梦想,中国稀土往事

我国稀土行业曾面临资源低价销售的困境,但幸运的是,随后凭借技术创新和不懈努力,我们成功突破了国外市场的封锁,夺回了发展的主动权。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稀土如何实现逆境中的逆转。
技术突破打破垄断
王震西,四十四岁年纪,成功研制出烧结型“钕铁硼”磁体,磁能积达到了38兆高斯,这一成就一举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他率领中科三环,从仅25平方米的实验室起步,在稀土永磁体领域努力奋斗,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王震西本人也被尊称为“永磁王”,他的贡献为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量优势突显地位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到2023年,我国稀土产量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61%的份额。从199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在高纯度稀土的产量方面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凭借丰厚的资源及领先的技术支持,我国以较低的成本输出稀土产品,这使得全球稀土价格大幅下降了70%,随后我国的市场份额上升至全球的90%,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稀土产量上的明显优势。
技术谈判困境重生
我国稀土资源在技术封锁的环境下,面临着低价销售的难题,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口稀土矿石,却需付出高昂的代价来进口相关制品。在与外国企业商谈稀土分离技术的转让时,对方提出了高价,还附加了产品必须由其独家销售的条件,企图将我国变成海外生产基地。这一遭遇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
专利布局掌握核心
中科三环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将专利布局视为关键。2015年,公司副董事长胡伯平公开信息,称公司已成功获得200余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这些专利主要与稀土永磁材料的制造关键技术相关。查阅2024年的年报,可以发现公司已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在稀土技术核心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外矿山发展困境
20世纪60至80年代,芒廷帕斯矿山在全球稀土供应领域占据首位。但2010年美国重启该矿山后,因技术等因素,亏损问题持续存在。到了2015年,该矿山不得不宣布破产。值得一提的是,MP公司,该矿山的开发者,其近10%的股权为盛和资源所有。这一现象间接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和参与度。
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2012年,日本企业日立金属对我国四家钕铁硼企业开展了所谓的“337”调查。这一举动间接揭示了中国稀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重要角色,也引起了外国企业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稀土产业正逐步走出困境,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稀土产业已经实现了不小的进步,展望未来,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稀土产业还有哪些未被挖掘的潜力?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并且请不要忘记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